婚姻与家庭
  •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
  • 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
  • 家庭建设轻教材
立即订阅《婚姻与家庭》
首页文章详情

四个民族一个家,雷锋精神开出团结花

发布时间:2024-03-22 13:22:07
来源:《婚姻与家庭》杂志
作者/周文平

3月5日,是学雷锋纪念日。生活在新疆的马大姐夫妇,拥有一个特殊而美好的大家庭,几十年来将雷锋精神践行在生活之中……

▲四个民族组成的特殊大家庭

初春的暖阳拨开云雾,道道金光照进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的“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”。“雷锋精神传承教育基地”“青少年教育基地”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”……小院门口已经挂了10多块牌子。2023年5月,马新华家庭被推选为全国“最美家庭”。丈夫米吉提对马新华说:“挂的牌子越多,获的荣誉越多,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越大呀!”

爱心小院远名扬,雷锋精神代代传

2023年11月25日是周六,马新华难得休息一会儿,没想到小院走进来一对小夫妻,是找她来调解的。原来,她的小院还是群众的家庭调解室。

马新华问:“为什么要离婚?”女子哭诉,自己在家不仅要照顾孩子和老人,还要忙里忙外干家务,而男人不仅什么也不干,还爱玩儿牌。马新华看向低下头的男人,知道他有悔意,便和男子谈起了心:“你想过没有,你们离了婚,两个孩子多可怜。那些十几岁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,很多都是因为家庭不和睦造成的。你有这么好的媳妇,为什么不把家庭经营好,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呢?”马新华的话深深触动了男子,他表示以后不再玩儿牌,想办法挣钱养家。马新华欣慰地笑了:“这就对了,我们出生在中国是多么幸运,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我们幸福的港湾,你做点儿什么都能养家糊口。”在马新华的引导下,男子准备开一家餐厅。

人无精神则不立,国无精神则不强。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,精神引领很重要。2020年,马新华退休后,自己出钱将家中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成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点”“家庭居民党校”,她想让家庭小院成为居民长知识、明事理的精神家园。

马新华经常给群众讲红色故事,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深受老百姓喜欢。“马奶奶,我将来也要像您一样做好事。”“马大姐,我们是第三次来您这里了,回去后孩子更懂事了!”……群众的正向反馈让马新华很高兴,更让她高兴的是自己的孩子也在继承她的事业。

儿子加吾兰复员后成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。他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,得知社区居民索亚突发疾病去世,儿女不在身边,便主动为其料理后事。儿媳加依娜是一名幼儿教师,家访时得知有的家庭有困难,主动掏钱帮忙。她对马新华说:“妈妈,我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,也明白了很多道理。”

有一年夏天,儿子儿媳说好中午回来吃饭,却一直不见人影,而外面正下着大雨。马新华担心地给儿媳打去电话询问。加依娜骄傲地说:“您儿子和您一样,在做好事呢!”原来,夫妻俩走到半路,看到有的地方存了很多水,行人无法通过,便用车拉沙子将路垫平。事后,群众纷纷向马新华竖起大拇指:“还是您教育出来的孩子好啊!”

马新华的善行义举也影响和带动着左邻右舍。2021年5月,马新华家因打造展厅导致大门不能通行,施工现场封闭,邻居李玉英主动“凿墙开门”,与马新华家共用院门。古有“让邻三尺”,今有“让邻凿门”。马新华说:“我们邻里之间打成一片,守望相助,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帮上一把。”

不只是邻里之间,不同民族的人遇到困难,马新华也会竭尽全力帮忙。走进小院,墙上挂着的一张“全家福”说明了这一切。照片上,汉族“爸爸”杨吉春身着唐装稳坐正中间,回族的马新华和维吾尔族的米吉提夫妻分别坐在老人两边,他们的亲生儿子一家三口站在右边,哈萨克族“弟弟”叶尔木拉特一家三口站在左边,哈萨克族“儿子”吾拉孜别克身着警服站在正后方。民族不同,服饰各异,相同的却是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的灿烂笑容。

“我们这个大家庭,由汉族、回族、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组成。”每当看到这张照片,马新华就会细数大家庭和睦团结的秘诀:“我们都是中华民族,是一家人。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,日子就会越来越好。”一家人为何有四个民族?这还要从20年前说起……

传承助人好家风,捡回老人当父亲

2004年初冬的一个凌晨,马新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人。只见他衣着单薄,脚上穿着一双布鞋,脚踝露在外面,连袜子都没有穿。“大叔,这么晚怎么不回家呀?”马新华忍不住上前询问。老人瑟瑟发抖,冻得说不出话来。深更半夜,万一老人出了意外可不得了。于是,她掏出警察证,对老人说:“大叔,我是个警察,您到我家暖暖身子吧!”见马新华这么诚恳,老人顺从地跟她回了家。

“快给大叔做点儿饭!”马新华向丈夫简单说明情况,米吉提赶紧到厨房给老人做了一碗热腾腾的汤揪片。当马新华把饭端到老人面前,他一下子抢过碗,狼吞虎咽地吃起来。看着老人恨不得把碗都吃进去,马新华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。儿子见状,忍不住问:“妈妈,您怎么流泪了?”那一刻,马新华想到了自己的父亲,父亲为国戍边,是不是也风餐露宿?

马新华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线上的一个牧民家庭。父亲是塔尔巴哈台山边防线的护边员,每天坚守国门边境,认真巡逻,守护祖国安宁。母亲放牧为生,省吃俭用抚养8个孩子。父亲总是把“在家尽孝,为国尽忠”这句话挂在嘴边。母亲则用自己的身教来影响孩子们。她常常给边防官兵缝补衣服,见汉族邻居没肉,便将自家的肉拿过去。在她眼里,中国人无论哪个民族,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“你看到一个人推不动车时,上前帮他推一把,费不了多大劲儿,还会很开心。”直到现在,马新华依然记得母亲这句话。尽管山里生活艰辛,但父母乐观助人的精神、左邻右舍相处和睦的氛围,给马新华带来了很多快乐。

后来,经人介绍,马新华与维吾尔族小伙米吉提相识相恋。米吉提曾是军人,复员后成了一名公交司机。他淳朴善良,待人宽厚,马新华很喜欢他。米吉提也被这个活泼开朗的回族姑娘所吸引。1988年,两人结婚。1990年,儿子加吾兰出生。夫妻俩互相理解,彼此支持,共同为经营好小家庭而努力。

1993年6月,马新华通过公安局招录考试,成为塔城地区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的一名民警。当她第一次穿着警服站在母亲面前,母亲对她说:“不要把这身衣服搞脏了。”当时马新华并未理解母亲的话,直到后来才细细品味出其中的深意。让她遗憾的是,父亲在她上初中时就去世了,没能看到她穿警服的样子。“亲爱的爸爸,请相信女儿不会让您失望!”每当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,马新华都忍不住泪流满面,她只有把对父亲的思念化作前行的动力。

额敏县是多民族聚居地,有20多个民族。因为马新华会汉语、维吾尔语、哈萨克语三种语言,前来找她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。她总是耐心地答疑解惑,细心地办理业务。遇到群众有难处,她还会伸出援助之手。有的群众钱没带够,她就自掏腰包帮忙垫付,大家都热情地喊她“马大姐”。一次,一个老汉也喊马新华“马大姐”,逗得同事们直笑。马新华拿过老汉的身份证一看,他都80岁了。她笑着问老人:“我有那么老吗?为什么您也叫我‘马大姐’?”老汉郑重地说:“我们都特别尊敬你,有你在,我们什么都不怕。”老人的话让马新华心里暖暖的。

马新华热心助人源自父母的家风传承。这次遇到流落街头的老人,她内心的善良再次被激发。吃完饭身体暖和过来,老人才向马新华一家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。老人名叫杨吉春,是汉族人,老伴儿几年前就去世了,膝下无儿无女,年近70岁的他居无定所,无依无靠。之前靠打零工为生,可随着年龄的增长,工作机会越来越少,他已经流落街头三天,在草垛里睡了两晚。

马新华和丈夫商量:“老人太可怜了,让他留在咱家吧!”米吉提爽快地答应:“行,也就是添个碗筷的事。”马新华随即对杨吉春说:“您以后就留在我家吧,我给您养老送终。只要有我一碗饭吃,就少不了您的。”

同甘共苦数十载,四个民族一家亲

然而,夫妻俩想得太简单了,收养一位老人可不只是添一双筷子、一碗饭的事。2005年冬天,杨吉春因为头晕摔倒住进了医院。经过19天抢救,人救过来了,膝关节却摔坏了,需要更多钱治疗。那段时间,马新华愁坏了。她和丈夫的工资加在一起才2000多元,而给老人治疗要6万多元。夫妻俩借遍了同事、亲人和朋友,总算凑够了医疗费,而这笔钱直到她退休前才还完。

杨吉春住院期间,马新华为老人洗头擦脸、端屎端尿,医院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闺女。听说这是她“捡”回来的父亲时,所有人都肃然起敬。看着马新华这么辛苦,有人劝她把老人送走,可马新华却说:“我答应为老人养老送终,就会一直把他当亲生父亲对待。”杨吉春感动得眼含热泪,逢人就说:“我有这么好的丫头,这辈子知足了。”经过半年的精心照料,杨吉春逐渐康复。

老人终于重获健康,可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,以至于在儿子考大学时,马新华犯了愁。加吾兰的学习成绩不是很拔尖,如果读大学的话,学费肯定少不了,可家里哪儿还有钱供他读书?思来想去,马新华动员儿子去当兵:“人最重要的是品质,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。”加吾兰听从了母亲的建议,走进部队。可训练的辛苦让他忍不住给母亲打电话:“妈妈,您太残忍了。您对别人那么好,却让我在这里天天受折磨。”听了儿子的话,马新华一阵心酸。但每次到部队看儿子,她还是笑容满面地鼓励他,等走出部队大门时却再也忍不住眼泪。看到儿子稚嫩的皮肤被晒得脱了一层皮,全身的汗水像刚洗过澡一样,马新华一阵心疼。

然而,生活中的困难并未阻挡住马新华做好事的步伐。2009年9月的一天,她下班经过隔壁院时,看到一个孕妇正在搬麻袋。“你这样很危险!”马新华忍不住上前帮忙。孕妇气喘吁吁地说:“我也没办法,丈夫病倒了,交不起房租……”“你们可以搬到我家来,不收房租。”马新华没多想就说出了这句话。

让马新华没想到的是,晚上下班时,夫妻俩真的搬了过来,而丈夫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马新华赶紧解释:“看来他们是真的走投无路了,咱家这么大院子,人多人气旺。”米吉提心疼地看着妻子:“咱家成难民营了,你不嫌累呀!”“他们有手有脚,咱们互相搭把手,困难就解决了。走,去看看小两口需要帮忙不。”米吉提无奈地摇摇头,和妻子一起去看小夫妻。

这一看不要紧,夫妻俩都愣住了:两床被子、两包衣服、一个煤气灶和几套碗筷,就是小两口的全部家当。原来,叶尔木拉特和沙依拉古丽是一对孤儿。夫妻俩没有固定工作,打零工为生,正赶上沙依拉古丽怀孕,而叶尔木拉特又生病了,两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。就这样,马新华收留了这对哈萨克族夫妻,并对他们说:“我们家锅大,以后你们就在我家吃饭。”夫妻俩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,抢着做饭、洗碗、打扫卫生。

家里多出几个人吃喝,马新华每个月的工资花得精光。为了帮小两口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,马新华费尽心思。最终,在她的帮助下,叶尔木拉特开上了洒水车,沙依拉古丽到交警队当保洁员。夫妻俩的儿子拉拉提也在全家人的照顾下渐渐长大。

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,马新华的善举渐渐广为人知。2012年8月的一天,一个女人领着一个小男孩找到了马新华。小男孩名叫吾拉孜别克,12岁,父母双亡,一直由姑妈抚养。如今姑妈患有严重疾病,无力再抚养,想把他托付给马新华。“我是管车的民警,不是管人的。”马新华很是无奈。可当她看到面黄肌瘦、衣衫单薄的孩子时,眼泪瞬间掉了下来。作为一位母亲,她无法拒绝这个孩子。她把吾拉孜别克领回家,为他办理了入学手续,并资助他顺利完成学业。

四个民族、十个家庭成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大家庭,家人之间和谐共处,自在交融,共同生活了十多年。直到2021年,叶尔木拉特夫妻在额敏县城购买了新房,才从马新华家搬出去。马新华资助吾拉孜别克完成了初中、技校的学习,现在他成了一名公安协警。杨吉春老人在家附近找了个门卫的工作。

亲人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马新华夫妻却从未停下助人的脚步。夫妻俩的小院每天都对外开放,他们坚定地说:“只要我们有力气,就会将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,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鲜艳。”

精彩专题

Copyright 2009-2024© www.mf-china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婚姻与家庭网 版权所有

京ICP备13003307号-1
电话:010-65060651
地址: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
官方微博官方微博
官方微信官方微信
回到顶部